台南市永康區二王廟沿革簡介





 


一、簡史:


        永康二王廟,原在南新公路南側二王崙旁,面朝東北。明永曆三十四年,世藩鄭經西征失敗返台後,委政於監國克臧,退居北園別館(即今開元寺),狩獵遊樂。次年正月,馳馬於甲內(即今二王)不幸暈厥墜馬,未幾薨逝。嗣後顯化威靈庇境護民,里人乃於墜馬地立小祠祀之。


        康熙四十一年(西元一七零二年),舊制永康上中里轄內十六庄社共同捐資建造,翌年二月建成,祀奉二王鄭經為主神。雍乾年猶存,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抗清戰役時,規模可不小,總督常青駐節於後甲關帝廳,當派江寧將軍永慶,進剿平亂,二王廟自然引起朝廷注意,地方人士為避免宮廟慘遭不測,乃土虱堀王志遠倡議下,增奉關帝為主神,以祈平安無事。


        咸豐二年(西元一八五二年),董事陳邦基等重修,咸豐七年三月慶成並立碑銘二石,重修碑記云:「郡城之北相去六七里,有二王崙焉。前里人立廟於此,崇祀關聖帝君旁列二王,故其崙並號曰二王。夫祀帝君而繫之以二王者,以二王為始基」(全文載於碑銘)。光緒三十年董願等,民國五年林番薯等重修,為龍虎式加左右護龍建築,日據末,實施皇民化運動時而廢,光復後大地震坍毀。民國三十八年,李案子等倡修,移建甲內社內(即現址),四十三年完工,為四垂亭式建築,四十六年建祈安清醮慶典。此後有五十七年、七十七年二修,同年十一月完工,入廟安座,並建五朝祈安清醮大典。直至今日。自建廟起源(康熙四十一年)至今已有三佰年的歷史,經列屆董事及委員耆老集思廣益,迭加修葺,美化環境,始有今日堂皇外貌,而香火鼎盛,王爺靈威,丕揭全境。目前尚存有開基二王爺鄭經神像,仍著明代衣冠,而咸豐七年重修碑二方立廟兩側,且舊廟聯云:「二座奉明臣,神恩浩蕩覃台島。王衷懷漢族,廟貌堂皇鎮永康。」廟故址仍存,時有復歸之議,仍未實行。(資料來源:台南石萬壽)





二王廟



 



「圖一」舊廟貌:已廢故址在今活動中心廣場內。



 



「圖二」現廟貌。


 




「圖三」正門前景:莊嚴肅穆。


 


「圖四」正門廟聯:廟聯內涵先賢忠節,尤為後人所敬仰【左門聯:鄭臣秉孤忠浩氣磅礡留萬古、右門聯:府民扶正氣莫教勝議論英雄】。



 





「圖五」三川門:古雅脫俗,兩側石獅神態自若。据耆宿口述,石獅座下,門柱頭的古石礎乃舊廟移進的古物,另有四個古石珠,均瓏石。


 




「圖六」八卦藻井:中國藝術之精華。


 


 


「圖七」正殿:主祀鄭府二王爺。同祀:文衡聖帝、天上聖母、開台聖王(大王)、鄭府三千歲(三王)、中壇元帥、清水祖師、普庵祖師、三彭祖師等眾神顯赫,靈感千秋。


 


二、鄭經略傳:


        鄭經,乳名錦,又稱世藩,東都國姓爺長子,性好詩文,待人謙恭慈讓,年少時,隨父征戰,數有功,及國姓薨,嗣延平王位,但改東都為東寧,以陳永華為謀主,勵精圖治與民作息,建宗廟、立學校,台灣遂成「民殷國富」的佳境,明永曆二十八年,三藩亂起,率帥西征,連下漳、泉、潮、惠、汀、邵武、興化等七府。及三藩亂平,清兵南下,七府盡喪,三十四年撤退返台後,委政於監國克臧,退居北園別館,狩獵遊樂。次年正月(西元一六八一年)馳馬於今二王崙,不慎暈厥墜馬,得病而殁,享年三十九歲,葬於洲仔尾國姓園寢旁邊,清帝康熙三十九年,特下詔說:「朱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特敕遣官,護送成功及子經,兩柩歸葬南安。」置守塚,建祠奉祀,而成功父子之忠義尤為後人所景仰。


 


(附註)依文獻記載:自鄭成功驅荷復台至鄭克塽降清,延續明正朔二十三年,而鄭經王朝有十九年歷史。「北園別館」即今開元寺,當初是鄭經為他的母親 董 夫人所蓋的別墅,廟中有一水井是鄭經開鑿的,並珍藏鄭成功的墨寶。


        陳永華:字復甫,似三國諸葛亮,足智多謀,自奉節儉。鄭成功兩代復國偉業,全賴於他輔佐,永曆三十四年六月憂憤而逝,諡號文正,葬於今柳營鄉果毅村,而關子嶺的碧雲寺,也是陳永華所創建的。


 




「圖八」開基二王東寧王鄭經神像,仍著明代衣冠,雕刻於殁不久。








 

三、二王廟重碑記:


    郡城之北相去六七里有二王崙焉前里人立廟於此崇祀


    關聖帝君旁列二王故其崙並號曰二王夫祀帝君而繫之以二王者以二王為之始基也其始不知建自何人迄於今相延百有餘年矣其廟屢經風蟻棟瓦傾頽不為之興工脩戢 恐神亦有難安矧夫 帝君之赫濯古今加以二王之靈應禳災植福實重賴之共荷帡幪蒙 神降乩稍移其地改立坐向締造更新然而工費浩繁必為集腋成裘而後廟可告成幸有同志之人前後捐貲相加以共成其事蓋起造於壬子之冬而完工告成於丁巳之春庶幾廟宇重興馨香勿替凡茲境土內外皆獲福於無疆矣


    戊子科舉人截取知縣鄭朝蘭序 選擇吉課日師甘時雍


    謹將前後兩次合捐善助芳名開列 于左


    董事陳邦基      陳米生捐艮三十四元



 




「圖九」咸豐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重修的碑銘,碑文係舉人鄭明蘭所撰,分鐫二石均瓏石,高61公分 、寬115公分 ,字跡尚明。內中前後兩次合捐善助芳名繁多,謹述碑文。



 





「圖十」(左右配祀)註生娘娘:求麟求鳳 靈驗無比;福德正神,而虎爺伏案下





 



四、廟室:


        分南北兩側,南室供老人泡茶、下棋等休閒,北側有會議室及市農會所屬農忙托兒所,創設於民國五十九年,目前有學生一班,人數均為三十八人;如有選舉,兩室均作投票所用。


 


(一)光明燈、太歲燈:


        本廟為配合信仰需要,附設光明燈、太歲燈,提供信眾燃點,祈求神靈保佑光明順遂。光明燈每人份一年緣金新台幣三佰元;太歲燈每人份一年緣金新台幣伍佰元,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前辦理。


 


(二)廟會:


        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是境主二王爺壽誕日。精彩的遶境慶祝活動,提前三天就展開了,當神駕及各陣頭,穿梭於大街小巷時,信眾均會自備鮮花素果,焚香迎接祭拜,充分表現出對王爺虔敬的誠心,而鞭炮聲、鑼鼓聲,喧天價響,熱鬧滾滾,依慣例有「三日遊」、「一日遊」,視王爺旨意。


    十五日當天,喜慶洋洋,境眾挑擔自備的牲禮,荼飯擺設在廟庭祭拜,犒賞五營軍將,並有王爺收「契子」(乾兒子)儀式。晚上「宴王」祝壽,擲杯卜求壽龜加上酬神演戲助興,高潮迭起。


 


(三)民俗技藝:


 


「一」宋江陣:


相傳為宋代梁山泊宋江所排練的陣法流傳民間。里人利用工餘閒暇組隊操練以保身。本廟舊時有青年、少年兩隊均為三十六人陣,以旗斧為指揮中心,在廟會迎神中表演。已停頓多時了,有心人士正準備重新整隊,蓄勢待發。


 


「二」八家將:


為職司監察除瘟的城隍、五福大帝及若干奉旨巡狩王爺門下部將。本廟舊時有青年、少年兩班,只有八將,無文武判。最近又組成一班,勤加練習。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60" height="315"
allowfullscreen="true">


敬和堂八家將


 





「圖十」二王廟駕前淨和堂八家將




 


(四)地方諺語:


『送啊送,送去二王吃肉粽。』據耆宿說:清末,新化與台南間,有乘坐輕便車(類似炭礦車)為交通工具,二王乃經之地,而舊廟邊有一「菜豆市」,是菜頭、菜豆、花生、黑麻、西瓜等蔬菜集散地,每天交易活絡,一片繁榮,旁邊自然有賣肉粽、碗粿等點心攤,其中肉粽香噴味美而聞名,故送去二王吃肉粽。今菜豆市已廢。


 


(五)尋根:


        皇帝豆:是一種食用的豆類,從荷蘭移植過來的作物,盛產於台南一帶,豆莢內有四、五粒豆子,豆的表皮有彩色花紋,形狀很可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相傳是延平郡王的哲嗣鄭經喜歡吃的豆,於是老百姓大量栽植,因為明鄭在台灣,大家都認為明朝遺室,於是稱呼鄭經為皇帝,皇帝喜歡吃的豆,當然是「皇帝豆」。(摘自寶島尋根)


 


(六)傳說故事:


       『銅針烏狗血。』據說昔日二王崙旁,有多處墳墓,墓庭很寬,一些農人小販常於夜晚挑運農產品入府,以便在早市買賣,而墓庭自然成為中途休息處,一日,有一肉販在此歇腳,時有一婦女來買肉,於雞鳴前就消失在墓群中,天亮後,所付的錢幣竟成銀紙,肉販驚奇,遂暗中跟蹤,見那婦女消失於一座巨墓中,知道是一鬼魅,於是在道士指點下,準備銅針烏狗血,等鬼魅再出墓時灑上,從此那鬼魅就不再出現了,日據時,墓均廢毀了,今已蓋樓房了。(摘自永康鄉志)


 


附註:銅針乃是婦女生產後,丟棄的穢物。


 


廟址:台南市永康區二王里永二街395


永康區二王廟管理委員會編印


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初版


再版日期:


 


 


延伸閱讀:


1000604台南永康二王廟過限橋


1010526台南永康二王廟敬何堂八家將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柱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