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台聖王:
「開台聖王」就是鄭成功,開山尊王、延平郡王、延平王、國姓爺、國姓公、國聖公、國聖爺、鄭國姓、鄭國聖、鄭延平等。在台灣文化史上,鄭成功兼具了歷史英雄、民族祖先、地方神明,與神話人物的角色,是唯一在不同的政治朝代皆能同受官民尊敬的歷史人物,他的事蹟串聯了中國、日本與台灣等地。十七世紀,以鄭成功為首的政經集團,更是東方唯一擊敗西方荷蘭海洋強權,訂定國際契約,控制東亞貿易的政治、經濟實體。他開闢台灣,設置行政區域,屯田墾殖,發展海洋貿易,建立以漢人為主的移民社會,雖然到台灣只有短短一年多即逝世,卻對台灣的歷史文化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民間百姓為感念鄭成功驅走荷蘭人及開疆拓土的功績,特尊稱其為台灣的「開山王」、「開台聖王」。
一、國姓爺
鄭成功一六二四年生於日本九州平戶,一六三○年隨父親鄭芝龍回福建,十五歲中南安生員,至南京入太學。一六四四年(崇禎十七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翌年,鄭芝龍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隆武帝。唐王封鄭芝龍為平國公,並賜鄭森姓「朱」,名「成功」,且封為御營中軍都尉、忠孝伯,後來民間皆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二、延平郡王
一六四六年(明隆武二年),唐王被清兵俘虜,鄭芝龍見南明無法成事而欲投降清朝,鄭成功苦勸無用,隨後又逢喪母之痛。他發誓復仇,重整武裝勢力,大會文武群臣於烈嶼(小金門)誓師,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移檄天下繼續抗清。一六五○年,鄭成功在福建沿海有許多據點,擁有戰船數百艘,兵力十萬人。此時流亡在廣西的另一支南明政權桂王(永曆皇帝),對鄭成功寄望很大,於是冊封他為「延平王」。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台灣入清版圖以後,唯以「誠心敬」、「心同敬」、「和心同」等神明會隱晦奉祀,維繫香火。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清廷沈葆楨奏請興建延平郡王祠以勵風俗、正人心,官方、民間與鄭氏家廟合祀,香火鼎盛。
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讓台灣給日本,日人為表崇敬,將延平郡王祠改為開山神社,後來毀於二次大戰戰火。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年)台南市府重建延平郡王祠,聘請楊英風作鄭成功端坐塑像至今。
三、東都明京、承天府治
一六六一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領部隊攻佔普羅民遮城(赤崁樓),把赤崁地方改為「東都明京」,改普羅民遮城為承天府治,轄天興、萬年二縣,頒布開墾章程,分兵屯田。後移師一鯤身(安平)圍困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一六六二年二月,荷蘭人開城議和簽訂條約,結束荷蘭在台灣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四、神蹟傳說
一六六二年(永曆十六年) 六月二十三日 ,鄭成功終於因憂疾纏身,英年早世,僅享年三十九歲。埋葬於武定里洲仔尾,即今永康市鹽行里,一六九九年(康熙三十八年)歸葬福建,墓址漸毀荒廢,至今無法確切知道原址位置。台南縣政府於一九八○年樹立「鄭成功墓址紀念碑」於傳說中的墓址。清領台後,住民為感念其開台之恩,於暗中化名祭祀,常禱有神蹟顯應,遂漸被神格化,祭祀廟宇陸續興建於全台各地。